全部
当前位置: 教育帮教育文章优秀教案政治教案初二政治教案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

03-14 17:45:12 | http://www.jiaoyu880.com | 初二政治教案 | 人气:123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栏目:初二政治下册教案,初二上册政治教案,初中政治教案 ,http://www.jiaoyu880.com 。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的同时,自觉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能正确区分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行为表现;使学生关注自身尊严、关注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明确侵
    害公民人格尊严和名誉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尊严和名誉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2.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3.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本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主要围绕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而展开——首先,叙述了人格尊严的含义、平等性、与其他人格权的关系等。关于名誉权,则介绍了名誉权的含义与作用,法律确认名誉权的必要性,名誉权的内容,及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等。另外,本框还强调了在珍爱自己人格尊严权、名誉权的同时,尊重、关爱他人的人格权利。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①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老师及社会成员受封建传统思想、家长制遗风、错误教育观等影响,加之法律意识不强,常忽视未成年人的独立人格,侵犯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行为时有发生。
    ②作为未成年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对人格尊严权认识不足,不能意识或分辨出一些行为已侵害了自己的人格尊严权,不懂依法维护自身人格尊严权的实现。
    ③另一方面,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的某些不良教育影响,部分学生过分强调个人中心,自我意识过度膨胀,惟我独尊,不懂得尊重他人,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④同学交往中,由于某些学生文明意识不强、行为习惯不良、心理品质和道德素质不够高,加之易冲动,常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同学间的矛盾,说粗话脏话、诋毁他人名誉的行为时有发生。
    2.学生的需要:
    ①从法律角度看,学生有学习、了解法律知识的需要,不仅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②从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看,全面了解人格尊严权及人格尊严对个人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完善,保证身心健康成长。
    ③从人际交往角度看,懂得自觉尊重并爱护他人的人格尊严、荣誉等人格权利,不仅是每个人道德的要求,而且也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
    三.综合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①对学生进行一次关于“对待人格尊严问题”的问卷调查。②搜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维护或侵犯人格尊严的典型案例和素材。③根据调查结果和搜集的素材,请学生帮助绘制成漫画并制成课件。
    学生:寻找发生在自己与同学之间的有关“人格尊严”的事例。收集并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教学设计
    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1. 故事导入  引出话题
    活动一:故事描述: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
    根据这件事,让学生以“乞丐有尊严吗?”教师:讲述故事,提议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即①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②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③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小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设置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场景,勾勒出“生活画面”,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寻找问题、探求问题的兴趣,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活动氛围。通过“乞丐有尊严吗?”的思索,引出对人格尊严权的学习与讨论。同时让学生以生活中喜欢的网络方式加入评论,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善于摘录学生评论的思想火花。但对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或过于偏激的言论要适时地加以引导。
    2.理性思考  学习权利
    活动二: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故事和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①什么是人格尊严权?②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怎样的关系?③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
    教师:引导讨论,指导阅读,学习法律,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内容及与人格权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的道理。
    挖掘故事与教材中蕴涵的“理”,帮助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体系,使学生系统地、宏观地把握所学内容,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理性魅力。
    3.参与评选  了解名誉
    活动三:在班级中评选自己最满意的老师和最受欢迎的同学,并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价。分析讨论: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完成下列表格)
    品行表现
    评价所用的词
    名誉
    优良
    不良
    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什么是名誉?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
    教师:①组织在班中进行最满意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星级学生)的评选活动。②根据统计结果公布大家选出的最满意老师和星级学生名单。③引导学生说说对评选出的老师、同学的具体评价,并完成表格。④根据评价、表格及自己的体会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名誉的含义及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⑤并进一步提出设问:“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带着思考进入下个环节的讨论与学习。
    通过评选活动让学生明白,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品德、才干和信誉的评价,评出的老师和学生就是我们对他们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认可。同时通过活动加深对老师、同伴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纠正认知偏差,从而正确的维护他人的名誉。
    老师要组织好评选活动,要给以适当的引导;对所评选出来的人选有可能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认可或赞成,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不要因此造成误会或产生矛盾;对所评选出的人选的具体评价老师也要积极引导,尤其是针对不良品行的表现,最好是建议性的,而不是评判性的,否则会对被评价的人的名誉和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评价时间也适可而止,让学生体会到“名誉”及“名誉”对一个人的影响即可,没必要花很长时间,影响教学。
    4.感同身受  维护名誉
    活动四:展示教材中“受冤枉的大江”的案例(或者用学生收集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利用材料针对上述问题三、问题四展开讨论。
    教师:①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讨论,即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②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四:你如何看待“小明的行为”?面对不公正的评价,假如你是大江,你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达成共识:要积极维护自身的名誉权,同时也要维护他人的名誉。
    展示发生在同学们身边不尊重他人的事例,设置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真实感受,入情入理的分析其危害,既能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结合自身行为进行对照,及时修正不足,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体现出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师生不断建构意义的生成过程。
    5.案例分析  尊重权利
    活动五:出示材料(或用学生收集的典型案例)小张和小林是同班同学,有一天小林自修课吵,被小张记下后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小林怀恨在心,想寻机报复。碍于面子他既不敢和小张正面吵,又怕打架受处分,终于想了一个操作简单的“万全之策”,即在网上臭骂小张。小林骂得解气,越骂越过瘾,可第二天小张难过了,面对同学们的指指点点,他是有口难辩,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最终请病假在家休息。小张还得意地说:“我君子动口不动手,骂死了也不犯法。”
    引导讨论:①小林的做法和说法对吗?为什么?②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③如果你是法官,对这件事该如何判决?(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
    具体表现
    造成的危害
    应承担的后果
    1.
    2.
    3.
    教师:首先出示材料,引导讨论问题①,让学生感受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给受侵害人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明确这种行为不仅受道德谴责,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接着组织讨论问题②、③,完成相应表格,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种种行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危害及应承担的责任,从而明白要尊重他人的名誉权。
    通过可操作的思辩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产生似懂非懂的“饥渴”状态,揭示学生认知的矛盾,从而刺激学生的欲望,勾起学生解疑的渴求,激发他们去寻微探幽,调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对本案例的辨析,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到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种种行为,深刻地感受到侵犯名誉权行为给受侵害人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并明确这种行为要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从而引起广大学生的共鸣。
    巩固练习:
    某班一学生在课室里不见了mp3,反复寻找也没找到。班长让同学们无记名投票“选举”出可能偷藏mp3的人。
    1、班长“民主选贼”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假如你是班长,事发后你会怎样处理?
    3、假如你是该同学,你会怎么做?

希望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哦,记得收藏本站。

关键字:初二政治教案,初二政治下册教案,初二上册政治教案,初中政治教案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相关文章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的评论

联系方式 | 收藏本站| 教案说课| 试卷课件| 作文大全| 好词好句| 优秀范文| 网站地图| 热门专题

Copyright © www.jiaoyu88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学语文试题,小学数学试题及答案,小学语文试题及答案,初三数学试题及答案,高一英语试题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