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当前位置: 教育帮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备课参考《郑和远航》教材解读及相关资料

《郑和远航》教材解读及相关资料

12-14 15:44:08 | http://www.jiaoyu880.com | 语文备课参考 | 人气:127

《郑和远航》教材解读及相关资料,栏目:备课参考大全 ,http://www.jiaoyu880.com 。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三组单元中的一篇,隶属于主题单元“有志竟成”。文章采用详略结合的手法,详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略写其余六次远航,最后揭示郑和远航的意义。第一次远航部分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行文,层次清晰。虽然对于郑和这个历史人物许多孩子还不太熟悉,但是作者精当选材,选取漫漫征程中的“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两方面组织材料,一喜一忧,一正一反,一个美好一个凶险,互相映衬,多少弥补了孩子背景知识的缺乏。文章篇幅较长,7小节,1007个字,与五下教材中所选文本正常在800字左右相比,多出了二百余字;文本多采用四字词语,如: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且许多词具有一定的文言色彩,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

作者的编写意图体现在课后习题中。课后习题2要求理解关键词,进而理解词语的意思。作者编写的目的可能就是要让孩子在积累这些词语的同时,掌握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课后习题3要求按照三个层次复述第一次远航的经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复述不应该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事实上对于许多孩子它确实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复述应该属于本体性语文知识。它不同于情感。情感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画家用画笔,音乐家用乐曲,建筑家用亭台楼阁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各门学科也在渗透着情感审美的教育,最明显的就是思品课了。复述用语言来表达,培养孩子说的语文技能,练习怎样说,怎样说好。这是语文学科特有的知识。按照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最早的复述要求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册《蒲公英》一课。当然,复述应该有年段的差异。新课标的要求:中年级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高年级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比较这两者,高年级的复述要求在中年级说清楚的基础上,要求说具体---印象最深,说出自己的感受---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也就是说生动。

文本的语文本体性知识很多,生字词、朗读课文等这属于“保底工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也是老生常谈。如何确定孩子语言发展的增长点?仔细研读课文,我将训练复述、根据语境理解词语作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同时,将复述作为一种教学的策略,贯串起对文本人文性知识的把握。我理解的教语文本体性知识,应该是建立在对语文文化、语文课程所体现的价值观的认同基础上的。我们不会因为强调了语文的本体性知识而忽略了文本体现的价值观、语文文化,这两者不应该互相排斥,而是表里关系。之所以提出语文的本体性知识,是为了提升课堂的实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系统养成。也许,这就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面向全体”。这个“全体”是指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的全方面。我努力想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引—扶—放,扎实训练复述。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但是郑和这个人终始就是一个谜。一个生在云南的穆斯林的小孩子怎会来到万仞高墙之内的皇宫?在明初那样复杂的政局之中,一个宦官怎么会受到皇帝的青睐脱颖而出?成就郑和一世英明的航海生涯究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带着疑问,我去寻找真实的郑和,当我第一次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上看到了他的画像,不由眼前一亮,他身材高大,器宇轩昂,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有一种不怒自威的王者风范。后来,我又在云南看到了郑和的塑像,冷峻的花岗岩石塑像,与画像相比,少了几分衣着的华丽色彩,却增添了几分儒雅飘逸,《郑和下西洋》一书上也记载:"郑和身高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是极贵的面相,而且眉目分明,耳白过人,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原来他生来就是一位神采丰仪的非凡人物。 郑和,一定是智慧兼具仪表,才华兼具胆识,才能成为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与外交家之一。我果然没料错,在关于他的专著上写道:"郑和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卓越的智慧和才华。" 郑和的传奇一生,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要更好地了解他,就要追溯到他的祖先,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他的十世祖--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王或教长所非尔,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驼马来中国朝贡,并申请归诚,神宗封他为宁彝候。他的五世祖--赛典赤赡思丁赶上伟大的忽必烈时代,被封为咸阳王,驻镇滇南。从此,他们成了云南的贵族大姓。虽然变成了地道的中国人,但是依然信奉伊斯兰教,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去遥远的圣地朝拜过。他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圣麦加途中的种种见闻。父亲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远方异国他邦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象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他。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朝圣麦加。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好像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似的。 正当他小心翼翼地编织着美好前程之梦的时候,命运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头上。1385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郑和的父亲不幸蒙难,那时他还不叫郑和,他叫马三保,11岁的马三保成为无数被俘、并被立刻阉割儿童的之一。这是艰辛的开始,也是荣耀的伏笔。 千古奇才郑和之二 —— 军事才能终身护航 从1385年开始,11岁的马三保随着明军征战南北,塞外、北平,处处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迹。战争,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但也让他迅速成长。在他十六岁时,见到了当时的燕王,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当即被选为燕王的贴身侍卫,从此伴王左右。毫无疑问,那时他已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少年,并且从那时开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当我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中看到,他右手握着腰间佩剑的剑柄,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不禁想象他一剑出鞘,是怎样迅疾凌厉;亦不知他的剑术较之秦代的荆柯,宋代的岳飞又如何。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练刀舞剑,夜夜苦读诗书。 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屡立战功。在"靖难"之初,便立下大功,为朱棣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靖难"刚开始时,燕军颇为孤立,政治、军事和经济都处于下风,势力范围仅限于燕赵的几座孤城(今北京通县、津蓟县、居庸关、怀来等地),明将李景隆趁朱棣进攻大宁之机,包围北平,结九营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燕王还师交战,马三保献计,一旦李景隆兵动,以奇兵左右夹击。燕王采纳他的计谋,并令他亲临战阵,三保出生入死,连破李景隆七营,斩首数万级,李景隆不敌,南逃德州,顿时军心大乱,燕军一下获降军数万,战马2万匹,取得了自"靖难"后的首次大捷,从此扭转了整个战局,朱棣对此念念不忘。1402年7月,朱棣登基当上了皇帝,马三保也被封官,任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在经历二十多年难苦卓绝的生活后,他成了地位显赫的大内太监。1404年,又被赐姓"郑",中国历来有"马不入宫殿"的说法,马三保在郑村立下他最大的战功,所以赐姓"郑";三保出生时父母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长,所以给他取名为和;从此他改名为郑和,原来的名字慢慢被遗忘。在中国古代,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宦官被赐姓则是绝无仅有,可见永乐皇帝是多么倚重与信任郑和。 多年的军中生活,历练了郑和的军事才能。他既有谋略家运筹帷幄的才能,又有战将亲自上阵杀敌的本领,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军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种成就的基础,在航海上也派上极大的用场。在船队,他既是外交正吏,也是兵将首领,航海途中,船队曾经历了三次极其险恶的战役,但凭着郑和的军事才能,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是一支无敌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从一四0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中国和西洋各地的联系,扩大了国际贸易。其对“唐人”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则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林先生不无感慨地说,郑和的船队一到有“唐人”的国家,居住在这些国家的“唐人”便奔走相告,欣喜万分。他们的这种欣喜,是因为郑和带来的是强大的国威。郑和每到一个地方,先按国之礼节去拜访该国的国王,并送上携带的珍贵礼物,仅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珍贵礼物,就令所在国的国王、大臣、王公贵族刮目相看。当地人则更为郑和庞大的船队所敬佩,得知这些“唐人”的后面原来有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因而对“唐人”不敢轻视,从而大大提高了“唐人”在国外的地位,促使了唐人街的形成。 


希望《郑和远航》教材解读及相关资料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哦,记得收藏本站。

关键字:语文备课参考,备课参考大全   资料

《郑和远航》教材解读及相关资料的评论

联系方式 | 收藏本站| 教案说课| 试卷课件| 作文大全| 好词好句| 优秀范文| 网站地图| 热门专题

Copyright © www.jiaoyu88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学语文试题,小学数学试题及答案,小学语文试题及答案,初三数学试题及答案,高一英语试题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