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当前位置: 教育帮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备课参考《螳螂捕蝉》教材解读

《螳螂捕蝉》教材解读

12-14 15:54:51 | http://www.jiaoyu880.com | 语文备课参考 | 人气:194

《螳螂捕蝉》教材解读,栏目:备课参考大全 ,http://www.jiaoyu880.com 。

    这则寓言故事,虽然浅显,但是道理却很深刻。
    故事的起因是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一些大臣不同意,他们担心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这里的“乘虚而入”是一个关键词汇。因为乘虚而入和后文的螳螂捕蝉所阐释的意思是相同的。螳螂捕蝉,黄雀“乘虚而入”,黄雀捉螳螂,少年“乘虚而入”,吴国攻楚国,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这个道理,读完这篇文章的同学是能够明白的,但关键是吴王当时就是不明白,而且还下了死命令,谁来劝阻,一律处死。
    吴王为什么这样的“固执”呢?是他愚蠢吗?没有这么简单。假如愚蠢,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改正自己的错误了。那么是他独裁专横吗?也不一定,你看明明还有一些大臣反对,说明他还没有到那个唯我独尊,蔑视一切的地步。那么,固执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还是贪心,是对于战胜楚国后名利双收的渴望。尤其是在这场战争很有把握取胜的条件下,欲望让他失去了理智。这是故事发生的真正原因。
    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这位被假想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固执”的吴王,竟然收回了成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一位少年侍从劝告成功了。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这么多的肱骨重臣都无法劝阻成功的事情,却让一个年纪轻轻的侍者完成了呢?你看,这么多的疑问,一步步带领大家走向答案。 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直接跑到吴王跟前讲故事行不行呢?肯定不行。这个故事不能直接讲,需要技巧,更需要智慧。声东击西,旁敲侧击,步步为营,请君入瓮。
一、讲之前,充分准备,不露痕迹,锲而不舍,吸引注意。
有谋略:手拿工具——弹弓,转来转去,专候吴王。
有毅力:毫不介意露水湿衣,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二、讲之时,对答自然,有理有据,层层推进,重点突出,水到渠成。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这个“终于”很有意思。“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姜太公钓鱼,钓的是王与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少年捕鸟,实为“捕”人——吴王。用“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激起了吴王的兴趣。好奇是我们的天性。接着对于“螳螂捕蝉”的描述,是非常具体生动的,确实“挺有意思”。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它看到的只是露水,没看到的是背后的螳螂。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此时,它的眼前只有蝉,没有看到的是背后的黄雀。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此时,它的眼里只有螳螂,没有注意到身后的“我”。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在不经意间流淌了出来。
三,讲之后,适可而止,留有余地。顾及吴王的颜面,保证自己的安全。
无论成功与否,自己首先能保证是安全的。自始至终,少年没有一句话提到了“不要攻打楚国”,但是处处又是在影射“不要这场战争”。吴王虽然固执,但是并不愚蠢。听完后的“恍然大悟”一定是因为他从少年讲的故事中明白了“双重含义”——自己不是也和它们(蝉,螳螂,黄雀)一样只看到眼前战争可能带来的利益,而忽视了背后可能存在的危险吗?
    本文的对话十分精彩,对寓意的揭示,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帮助。这种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应该掌握。


希望《螳螂捕蝉》教材解读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哦,记得收藏本站。

关键字:语文备课参考,备课参考大全   

《螳螂捕蝉》教材解读的评论

联系方式 | 收藏本站| 教案说课| 试卷课件| 作文大全| 好词好句| 优秀范文| 网站地图| 热门专题

Copyright © www.jiaoyu88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学语文试题,小学数学试题及答案,小学语文试题及答案,初三数学试题及答案,高一英语试题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