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当前位置: 教育帮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课堂实录江西省优秀课比赛一等奖《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江西省优秀课比赛一等奖《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12-14 15:54:07 | http://www.jiaoyu880.com | 语文课堂实录 | 人气:797

江西省优秀课比赛一等奖《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栏目:课堂实录大全 ,http://www.jiaoyu880.com 。

引领学生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姓名:裴秋凤
  出生年月:1970年11月
  工作单位:吉安市吉安县文山学校任教八年级语文
  职称:中学高级
  工作经历:2002.7以前在吉安县敦厚等校任教语文
  2002.8至今在吉安县文山学校任教语文
  2003.12获吉安市初中语文说课比赛一等奖
  2005年被评为县教育“科研标兵”
  
  一、激情导入揭示任务
  老师:同学们,世界上最动人的表情是什么?(微笑)那什么样的微笑最迷人呢?(真诚的、会心的、发自内心的)我希望同学们能微笑着上我的课,因为这是对我最大的奖励。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1.看图吟诗,导入新课
  老师:我们先来欣赏一幅图画,这是一幅什么图?(屏显雪景图)
  学生1:雪景图。
  老师:能不能用几个词描述一下这幅图?
  学生2:银装素裹。
  学生3:白雪茫茫。
  老师:这样的一幅图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哪首古诗?
  学生齐说:《江雪》。
  老师:我们师生一同来吟诵这首诗。
  (屏显《江雪》诗,师生齐诵,很有感情)
  老师: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也写了一篇冰清玉洁的雪的文章。现在让我们随着张岱,一起到《湖心亭看雪》!(屏显课题)
  2.简介作者,揭示任务
  老师:请大家齐读课题。(学生读)
  老师:让我们先来认识张岱。(屏显作者概况)请大家特别注意红笔标出的句子,对理解张岱这位特殊的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有提示作用。
  (老师介绍作者概况)
  老师:《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怎么读呢?
  学生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老师:达到什么目的呢?
  学生读:读懂张岱,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找准切入点
  老师:我想请你们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一女学生读,读得很有感情,学生齐鼓掌)
  老师:大家不约而同地掌声向我传达什么信息?
  学生:读得非常好。(简评)
  老师:好文要多读。接下来,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这回有一个要求:找出文中一处明显的意思前后矛盾的地方。我读同学们找。
  (老师范读,绘声绘色,极富有感染力。)
  学生1:我认为矛盾的地方是这两句。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应是独自一人,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前后矛盾。
  老师:这个同学很敏锐。那这个问题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另有奥妙?
  学生齐说:另有奥妙。
  (却说不出奥妙何在,大家面面相觑)
  老师:这问题有难处。我们暂时放一放,说不定读到后面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同学们表示同意)
  老师:来,我们一起再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读后,请找出一个词来概括张岱的性格特点。
  (学生齐读,老师也加入其中,并引领学生读,读得很好)
  学生:最后一句中的“痴”字概括了作者的形象。(屏显“痴”)
  老师:同学们真是独具慧眼,一下就找准了,真厉害!
  三、分步赏读领悟情感
  1.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老师:“痴”字用我们的话怎么解释?
  学生1:呆。
  学生2:傻。
  学生3:笨,行为古怪。
  老师: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他的“痴”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屏显:1、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找原文句子回答。)
  学生读:大雪三日———独往湖心亭看雪。
  老师:你找得真准,读得也好,理解能力很强。我们来讨论一下:去湖心亭看雪这件事呆不呆?
  学生4:呆。
  老师:你们也看过雪,你们也很呆吗?
  学生4反应过来说:看雪是不呆的,呆就呆在他在特别的天气里去看雪。
  老师:怎样的天气?
  学生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老师:这种情形用古诗怎么说?
  学生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老师:为什么会鸟飞绝,人踪灭?
  学生6:因为天气太冷了,冷得不得了。晚上更冷,张岱还晚上去,更显得呆。
  老师:像这样奇寒雪夜,你一般在家干什么?
  学生7:烤火看电视。
  学生8:在被窝里看书。
  老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学生9:清高、孤傲。
  学生10:孤独,没有朋友,独来独往。
  学生11:高傲,不同常人。
  老师:当我们了解了张岱是个清高孤傲、没有知己的人,是不是可以解决我们开始遗留下来的问题?
  (屏显:解决问题:“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独”到底怎么理解?)
  学生12:我认为“独”字是指张岱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人的意思。
  学生13:独是孤独,舟子他们不理解他的心,不知心的人就好像不存在似的。这里并不矛盾。
  学生14:这个“独”字更显出他的清高、孤傲。
  2.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老师: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学生读,没有读出韵味。)
  老师: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来分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男生,请想想:为什么请你们读前句?
  学生1: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
  学生2: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老师: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男生读,不够大气。)
  老师: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学生3:读好“上下一白”。
  老师:三个“与”也要重读。男生再读一遍。
  (学生读,读得很有气势)
  老师: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学生4:我认为“与”字不能去掉。“与”字把这些景物连成了一片。
  学生5:我也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老师:去掉呢?
  学生5: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老师带头鼓掌: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
  女生: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生读,读得很轻,量词和“而已”读出了语气)
  老师: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可我记得小时候,你们做量词填空题:一()人,如果你填成一(粒)人,老师会怎么样?(学生笑。)
  老师:你写一粒人,是绝对不行的。那张岱这样用到底妥不妥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中量词的使用妥当不妥当?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学生6: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景物的渺小。
  学生7:这些量词都缩小了,作者可能是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
  学生8:我认为这不是错用,而是妙笔。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似乎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之感叹。

[1] [2]  下一页


希望江西省优秀课比赛一等奖《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哦,记得收藏本站。

关键字:语文课堂实录,课堂实录大全   湖心亭看雪 江西省 一等奖 教学

江西省优秀课比赛一等奖《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江西省优秀课比赛一等奖《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的评论

联系方式 | 收藏本站| 教案说课| 试卷课件| 作文大全| 好词好句| 优秀范文| 网站地图| 热门专题

Copyright © www.jiaoyu88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学语文试题,小学数学试题及答案,小学语文试题及答案,初三数学试题及答案,高一英语试题

1 2 3 4 5 6 7 8 9 10